您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快报 > 市县之窗 >
市县之窗

富拉尔基 奋力走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

2017-08-09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是一座驰名中外的工业重镇,曾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特色明显、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富拉尔基区是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教育“两基”先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区。

2017年,富拉尔基区委区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齐齐哈尔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立足全区产业基础和优势,紧紧围绕区情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广泛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完善战略发展思路,制定并实施“牢固树立‘工业立区、工业兴区、工业强区’理念,以区企融合发展为主线,打造开发区东北部综合启动产业园、西北部一重配套产业园、西南部金属新材料产业园,构建‘一区三园’专业化格局,以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为着力点,以党建为引领,坚持提振精气神不放松、坚持发展产业不放松、坚持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放松、坚持强化社会治理不放松,打造并延伸五条产业链”的“113345”发展战略,奋力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之路,助力全市和全省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富拉尔基区积极顺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向,一手抓经济运行,一手抓产业发展,成体系推进重点产业建设工作。近年来,全区结合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将装备制造整机、金属新材料、基础零部件三大产业作为富拉尔基区主导产业推进,形成了以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为龙头的装备制造整机产业集群,以北满特钢集团为龙头的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以100多家零部件加工企业为代表的基础零部件产业集群。全区紧紧围绕市委“三项核心任务”,立足区情实际和比较优势,转方式、调结构、上项目、促转型,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努力推动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截至今年六月末,全区主导产业规上企业增加值实现6.7亿元,同比增长6.9%;实缴税金实现2.12亿元,同比增长118.6%。2017年,主导产业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4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个、新开工项目5个;1—6月累计完成投资1.66亿元。

加快建设强化园区载体功能

富拉尔基经济开发区是2005年经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已被列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十五个项目区之一,是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黑龙江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富拉尔基区立足省级经济开发区平台础,举全区之力建设开发区,力争把开发建成足以支撑富拉尔基区产业发展、加新型工业化和引领发展转型升级的大平,不断加强和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点打造开发区东北部综合启动产业园、北部中国一重(富拉尔基)配套产业园、西南部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形成“一区三”专业化格局,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

开发区西南部突出以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为中心,以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为两个主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引进全产业链配套项目落户园区;西北部围绕一重(富拉尔基)配套产业园建设,着力提升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完善园区管理;东北部围绕综合产业园区建设,用闲量换增量,引进新的支柱企业和优质项目。突出园区孵化和服务功能,使各园区形成产业清晰、功能明确、集群效应显著的特色载体,提升三大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

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富拉尔基区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富拉尔基区铜冶炼延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支持政策》以及《铜延伸产业项目推介书》,为中外客商投资和生产经营创造了最优的环境氛围,使许多入驻这里的企业享受到国家和省市的许多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大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利用以商招商、定向招商、派驻招商、载体招商等手段,重点实施精准招商,着力引进引领型、补链型产业项目,不断增强招商的针对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区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有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一批批招商引资项目相继落户富拉尔基区,开发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年1-5月,开发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含大企业)产值达到39.6亿元,增幅9.7%,增加值达到7.6亿元,增幅2.7%。基区速台重西园

立足基础着力延伸产业链条

富拉尔基区立足产业基础,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依托区内中国一重、北满特钢等龙头企业,支持企业产品和技术工艺创新,努力生成主导产业项目,由单纯部件加工向提供装备辅机转变,吸引为一重等配套的成套供应商进驻富拉尔基区,做强做大区属配套企业,打造装备制造整机和基础零部件产业链。说起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鑫源特钢董事长冯晶伟高兴地说,“通过与一重做配套服务后,生产形势越来越好,截至今年五月末企业实现加工收入600万元。对于企业创新方面,我们引进的一台立车专机,改变了传统的热切工艺,解决了合锻件切割问题,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立足黑色金属线,以北钢为依托,用新机制、新体制、新模式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好北钢新产品研发工作;立足有色金属线,以紫金铜冶炼项目为依托,加快推进铜冶炼项目建设,引进有实力的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依托工业文化、自然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旅游资源,以“工业游、生态游、民俗游、休闲游”主题板块,采取“资源换产业”“出让经营权”等方式,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上实现新突破,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

依托近郊现代农业特点和200万吨左右的粮食仓储能力,大力发展果蔬经济、棚室经济,引进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既种得好又卖得好双丰收,打造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链。

依托全区重点产业,做好产业培育和产业发展接续工作,重点在医药、养老、物流、新能源等产业发展上下功夫,集中专业力量,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打造新型产业链。

建立机制 搭建平台完善体系

富拉尔基区委区政府积极搭建平台,加强与中国一重和北满特钢等区域龙头企业的沟通联系,建立起“高层战略协商、中层对口联系、基层全面融通”的区企合作议事机制,加强区属配套企业与一重等龙头企业的对接,承接好技术溢出和产品外委加工任务,实现龙头上扬、配套跟进的良好局面,促使了一重集团与当地多家配套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加大和地方配套企业的合作空间,从而达到互利共赢。同时富拉尔基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燕山大学合作建立燕山大学齐齐哈尔产业发展研究院,围绕全市12个重点产业,在产业发展规划、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创业平台。目前,已确定了首批8个转化合作项目,为地方产业发展及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生成提供智力支持。

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富拉尔基区努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打造企业周转金管理、企业对接、产业发展三个平台。2016年初,富拉尔基区设立中小企业周转金管理中心,2016年为中小企业周转贷款2亿元,截至今年5月末,已周转贷款6000万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难题。

面临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层面的“五大规划”等历史机遇,省市也相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富拉尔基区积极充分把握国家、省市出台相关政策的有利时机,认真研究上级政策,吃透上情,超前谋划,找准突破点和结合点,积极做好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产业培育、项目实施等重点工作,力争政策红利最大化。

深化改革 国宝一重焕发活力

走进中国一重各个分厂车间,一排排林立的轧辊气势恢宏,一台台“高大上”的现代化机器发出阵阵轰鸣。中国一重设备能源管控中心副总经理孙强介绍:“促进产能提升项目于今年3月立项,在核电产能机加的瓶颈上创造广阔平台,改变以往机床制约,产能将会翻番,对于配套企业也能带来商机和促进作用。”

作为我国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位于富拉尔基区的中国一重历经了60多年的发展变迁,如今形成专项装备、核电设备、石化装备、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和新能源装备七大业务板块,不断追求高起点、高标准和高品质,装备中国,立身世界。

近年来,由于受宏观环境、市场及企业历史包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一重陷入了历史罕有的困难和挑战。合同订单不足、货款回收困难、产品任务量不均衡、经济运行状况不佳,2015年、2016年连续出现巨额亏损。面对困难,企业积极应对挑战,特别是自2016年5月份以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全面深化企业改革为动力,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作风为抓手,以脱困振兴为目标,打响了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攻坚战。今年一月,在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公司元月实现销售收入6.05亿元,新签订货合同23.92亿元,销售回款8.27亿元,多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并实现扭亏为盈,扭转了自2015年一月以来连续24个月亏损的局面,胜利实现了元月生产开门红。

与此同时,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消息随之而来。今年2月,中国一重与鞍钢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3月,承制的国内首台CAP1400反应堆压力容器水压试验一次成功;4月,全球首台“华龙一号”——福清5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在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公司水压试验一次成功;6月,国内首台自主设计CAP1000海阳3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在一重大连核电石化公司水压试验一次成功,中国一重再现生机与活力。

据了解,中国一重2017年有望达到百亿订单任务,生产形势好转,探底回升势头明显,可促进带动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目前,鑫源特钢、富重传动、大华电气、京齐重工等围绕整机配套企业,活源充沛、任务饱满,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来源:黑龙江日报,记者姚建平

 

(责任编辑:孙立虎)